小资小助走访日记(一)

时间:2017-08-03浏览:49

“老师,我现在凑够学费了,不需要其他帮忙了。”

这是小凯见到我后说的第一句话。

他今年刚被录取为我校法学院新生,得知其困难后,我们资助小分队第一时间联系了他,一路“红尘作伴,尘舞飞扬”赶到了他家里。

“你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吗?”

“我……我……”纠结了很久,小凯道出了实情,“有人认为我是在炒作……谁能拿自己的姐姐炒作?”说着眼泪在眼里打了几个转。

小凯是县状元,父母务农,姐姐生活不能自理,母亲常年不离身照顾,有媒体在网上发了一则求助视频,一石激起千层浪,各种质疑和欲提供帮助的声音随之而来。

留言区里,有歌星愿意提供整个大学资助;有人质疑为什么不办国家助学贷款;有人说他这么聪明,肯定是把姐姐的智慧吸收过来了……

我想与姐姐握个手,她本能地躲开了。纤瘦的身体使得一口大白牙格外凸出,如果在城里,女孩到了爱美的年纪,早就开始矫正牙齿了吧。

这样一个只想着躲在妈妈背后的姐姐,弟弟会拿她来炒作吗?

校党委书记与小凯通电话,鼓励他好好学习,甩掉思想包袱。他表示 “我一定会不负所托,好好学习的。”说着说着,握紧了拳头。

我们帮他解读了各种资助政策,指导他办了国家助学贷款,告诉他“助学贷款和欠钱不一样,这是国家的资助关怀政策,在校期间无需承担任何利息,毕业之后可以慢慢还。等你有能力之后,可以提前还清。不是纯粹的给予,这是给你一个机会去实现自我,反哺家庭,报效社会。”

对于这样的理由,他没法拒绝,因为现实经济。更因为,他必须连带着姐姐的部分一起努力。

除了录取通知书,我们带来了三本书——《法的门前》《自我和本我》《新生宝典》,对于这样一个脆弱又倔强的弟弟,我想,这三本书来的刚刚好。

家庭的压力我们可以帮忙缓解,学生的成长我们可以帮忙培育,但社会的关爱同样需要有人引导,在不了解全部情况时,我希望您更多的是给建议,而不是简单的愤怒和批评。

我们,应该多一些“同情地理解”。

与人为乐者,还得有颗纯粹的心。

 

@资小助

   2017724日,经过长途跋涉,我们来到河南走访了今年刚被我校法学院录取的新生家庭。他的家庭比较特殊,由于姐姐生活无法自理离不开母亲的照顾,家里的经济来源基本依靠常年在外打临工的父亲。但是,在得知有爱心人士愿意资助其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时,其父亲坚持表示自己多打一份工,再辛苦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承担儿子的费用。在与他们的交谈中,我们也向他们介绍了生源地助学贷款、校园地助学贷款等国家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,让他们放宽心,不必为儿子的学费担心。

这样一个朴实的家庭却对我有很深的触动,在父母身上,我看到了努力、自强、积极、乐观的生活态度;在儿子身上,我看到了勤奋好学、正直善良、心怀感恩的美好品质,感受到他对法学专业的热爱,也感受到他默默承受着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和重担,但我相信,他会用自己的努力学习为自己开路,争取自己的未来。